网站首页 > 软文百科 > “解析产业图谱 补链强链在行动”系列报道之绿色纤维篇(下):“链”中寻机 绿色纤维产业探“新路”(纺织废丝)

“解析产业图谱 补链强链在行动”系列报道之绿色纤维篇(下):“链”中寻机 绿色纤维产业探“新路”(纺织废丝)

2023-04-05 12:42 发布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孟凡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化纤行业体系建设不断强化,不仅常规纤维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高科技纤维同样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先进国家行列。行业规模也稳居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化纤产量突破6500万吨,占全球的比重超过70%。

伴随着规模的扩张,我国化纤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在持续推进,大力发展绿色纤维成为业界共识。

搭建平台 实现全产业链数据透明上链

发展绿色纤维,不仅是我国化纤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和引领新的消费趋势的需要。目前市场上原生聚酯纤维假冒再生聚酯纤维,以及再生聚酯纤维追溯链不完整、以次充好、比例不清、监管标准、测试方法不统一等问题依然存在,纤维企业亟需更清晰的路径以及更有效的鉴别手段和平台,助力行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搭建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成为提升中国绿色纤维制品可信赖度和可追溯性的一剂“良方”。

2022年1月17日,由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苏州市吴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联合运营的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正式在线发布。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平台运营负责人曹秀雨介绍,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是通过国家二级节点解析技术、区块链技术、供应链追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为瓶片厂、切片厂、纱线厂等全产业链上下游提供轻量应用,实现从纤维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在线交易,做到生产数据、仓储数据、物流数据、交易数据的可信上链,从而实现从采购、原料出入库、生产消耗、发票等信息的数据透明上链。

“平台会对整个上链企业生产经营环节、所有参与对象,比如:产品、装备、制造设备等,解析获取信息,并对其赋予标识,用户通过扫码解析可以获得产品全信息。”曹秀雨表示,相当于每个产品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而且目前平台免费入驻,还可以免费无限制添加子用户。入驻平台的企业,只需要提供营业执照、GRS证书、联系方式、邮箱手机号等一些基本信息。

曹秀雨称,2022-2023年,平台将进行外部拓展与内涵延伸,持续完善平台功能,扩展平台服务内容,通过数字化可信改造逐步深入,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数字化可信解决方案,实现从产业链的数据可信接入。2024年,平台将赋能整个产业链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扩展平台价值,创造效益,并且参与定制行业规则,打造出中国自己透明、可追溯、可信赖的认证平台,维护绿色纤维、纺织品市场秩序,最终将平台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认证平台。

截至2022年5月31日,二级节点平台接入企业已有110家。标识注册量突破1亿,标识解析量突破3亿。其中涉及再生纤维生产制造的企业46家,已注册可信平台25家,中国再生瓶片企业涉及比例突破15%注册。

不少专家呼吁,未来想要将平台价值进一步扩展,使全产业链参与到平台中,并将循环再利用聚酯纤维绿色发展的经验不断复制到其他纺织化纤产品中,还需要更多企业加入到平台中。

瞄准前沿 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化纤的创新是整个纺织产业链持续创新的一个核心支撑。化纤企业发展绿色纤维必须要将技术创新放在关键位置。技术革新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绿色纤维企业需要补足的技术短板在哪里?

4月21日,在两部委发布的《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对化纤行业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做出了明确的指引。

《指导意见》提出,要突破循环利用技术,开展废旧纺织品成分识别及分离研究,提升丙纶、高性能纤维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突破涤纶、锦纶化学法再生技术,腈纶、氨纶再生技术,棉/再生纤维素纤维废旧纺织品回收和绿色制浆产业化技术。推进瓶片直纺再生涤纶长丝高品质规模化生产。

此外,《指导意见》还对绿色纤维的一大品类生物基化学纤维如何进行技术攻关也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导意见》明确,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单体及原料纯度,加快稳定、高效、低能耗成套技术与装备集成,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

具体来看,在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料上,要突破莱赛尔纤维专用浆粕、溶剂、交联剂以及纤维级1,3-丙二醇、丁二酸、1,4-丁二醇、呋喃二甲酸、高光纯丙交酯等生物基单体和原料高效制备技术。

在生物基化学纤维上,提升莱赛尔纤维、聚乳酸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海藻纤维、壳聚糖纤维等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离子液体溶剂法(ILS法)、低温尿素法等纤维素纤维绿色制造技术。

一系列详细的技术路线图为绿色纤维产业技术与设备创新明确了发展方向。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生产绿色纤维的企业要与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合作,共同攻克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技术瓶颈,解决“卡脖子”问题,把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瞄准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聚集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推进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产品标准,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进一步推进绿色纤维在纺织服装、产业用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变“废”为“优” 加快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

据国际性回收再生组织BIR的一项研究,每利用1 千克废旧纺织品,可降低3.6 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6000 升水,减少使用0.3 千克化肥和0.2 千克农药。因此,大量循环利用废旧纺织品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纤维原料,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水资源,减少化肥农业带来的土地污染产生巨大价值。

中国每年会产生多少废旧纺织品?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棉、化纤和丝三类纺织纤维加工量约6610万吨。据估算,每年产生废旧纺织品超过2000万吨,一类是消费前工业加工领域的边角料等,基本得到再生利用,另一类是闲散在居民手中的大量废旧衣物和纺织品,再生利用率约15%。

显然,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从目前我国回收利用废旧纺织品的能力和水平来看,还有一定的挑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纺织品回收难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回收是为了再利用,但目前来看,我国回收的渠道不够健全,回收、分拣、运输、仓储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因为‘废’和‘旧’是两个概念,‘废’纺织品主要指在纺纱、织造、服装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丝、边角料等废料;‘旧’纺织品主要指使用环节产生的旧衣物、旧家用纺织品、旧地毯等旧物。‘废’没有经历过消费,所以卫生方面问题不大。但已经进入消费环境,被消费过的纺织品就存在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即便一些再加工企业将其当作粗料进行加工,用在一些低附加值的地毯、墩布上,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甚至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在如何实现废旧纺织品的高值化利用方面,我国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研发。”

实现我国废旧纺织品的良性发展,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但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对于推进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越来越重视。4月11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从生产、回收、综合利用3个方面明确了推行纺织品绿色设计、鼓励使用绿色纤维、强化纺织品生产者社会责任、完善回收网络、拓宽回收渠道、强化回收管理、规范开展再利用、促进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实施制式服装重点突破等9条具体措施,着力打通回收、交易流通、精细分拣、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堵点、痛点,并强调在标准规范、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强支撑保障,在统筹协调、典型引领和宣传引导等方面强化组织实施。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些企业也有了积极实践。据了解,有些品牌商家已经在专卖店设置一些回收旧衣物的回收箱,以体现他们的社会责任,也有企业已经建立整个回收、分解、再加工、再利用以及销售渠道的完整链条实现内循环。随着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的逐步建立,加之行业组织、平台机构、品牌、企业多方共同协助,形成合力,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纤维产业的发展。

审核:余早早

责编:霍悦

编辑:胡娜

以上内容为【“解析产业图谱 补链强链在行动”系列报道之绿色纤维篇(下):“链”中寻机 绿色纤维产业探“新路”(纺织废丝)】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容和商贸通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