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软文百科 > 除了青岛海尔,浙江河南2人也曾砸冰箱、汽车配件,后来怎么样了

除了青岛海尔,浙江河南2人也曾砸冰箱、汽车配件,后来怎么样了

2022-09-21 14:05 发布

文|丛树

来源|鲁商儒风

在中国企业史上,张瑞敏当众砸冰箱,已经成为永远的经典。加之日后海尔取得的辉煌,砸冰箱成为企业管理的教材。

19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物资仍处于短缺时代,有商品就能卖出去,决定了厂家不太注意质量,但市场已经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张瑞敏属于较早有质量觉醒者,这也是日后他和海尔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当时几乎同时觉醒的,不止张瑞敏,还有很多企业家,有的是张瑞敏的同行,砸的冰箱比张瑞敏还多, 有的比张瑞敏还早。

大家知道,张瑞敏当着职工的面砸掉76台存在缺陷的冰箱,是在1985年,正是通过这种让员工心疼的过激方式砸掉冰箱,从此在企业树立起了质量意识。

而早在5年之前,1980年,一个浙江人,也“砸”掉了货值43万元的产品。从货值上计算,远多于海尔的76台冰箱。

他叫鲁冠球,万向集团创始人。

当时,万向集团刚刚开始生产一种叫万向节的汽车配件,很快,一家客户因为采购的万向节出现裂纹来退货,了解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后,鲁冠球要求将同一批有质量问题的三万多套万向节全部从全国各地收回, 直接当废铁卖掉,每斤6分钱,仅这一次,万向就损失了43万元。

43万,在当时的很多国内企业已经是不小的数字,而在万向, 更是天文数字。1978年,整个企业的产值才400万元,而且当时正是资金很紧张的时候。

农民出生的鲁冠球,1969年7月带着 6名农民,用4000元创办宁围公社农机厂,最初主要做一些犁等农具,后来基本什么能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1979年,鲁冠球看到一篇评论,称“交通运输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关键”,意识到,汽车将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点,也将迅速普及,从而决定生产万向节。

当时,他们的企业做很多业务,门前挂着4块牌了,1980年,鲁冠球摘了3块,只保留了萧山宁围公社万向节厂。由此可见他集中精力做万向节的决心之大。

由于万向只是一家小集体企业,刚开始,他们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鲁冠球背着产品想去参加展会,连门都进不去,好不容易卖出去了, 产品还出现了问题,如果不下狠手,保证质量,企业显然会更加没法生存。

日后,万向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之一,1994年,作为第一家改制的乡镇企业在A股上市,如今旗下有万向钱潮等多家上市公司 。从1980年代开始,鲁冠球就成为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家,也是最早登上富豪榜的中国企业家之一,是中国企业家里知名的“常青树”。

在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万向集团排名第180万,年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

这一切,显然都与当初他“砸”掉43万元的万向节密不可分。

可惜,2017年,72岁的鲁冠球因病去世,其子鲁伟鼎接班,在2021年胡润百富榜上的财富达490亿元。

还有一位来自河南的企业,也曾“砸”过冰箱,而且是400台。他叫刘炳银。

1990年5月20日,他在厂里当众砸400台存在质量缺陷的冰箱,在国内引起极大震动。

与张瑞敏砸冰箱时不同,到了1980年代末,中国冰箱行业已经出现了过剩,大家都有很多商品压在仓库里,日子不好过。消费者已经不再求“能买到就行”,而是越来越注意质量了。

在中国家电行业,刘炳银也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1983年开始担任新乡市无线电设备厂厂长,第二年创办了新乡电冰箱厂,1986年,从意大利飞利浦引进生产线,品牌从新乡和飞利浦中各取一个字,叫新飞冰箱。

到1990年, 新飞已经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冰箱厂之一,“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做得好”从此响彻全国。

日后,新飞与海尔、美菱、容声一起并称中国冰箱行业的“四朵金花”。尤其是2000年前后,达到鼎盛时期,1999年新飞曾跃居全国第一, 效益相当好。

不过,后来刘炳银成为悲情人物,

1994年,新飞引入外资,就此埋下了祸根。 从1990年中后期开始,刘炳银意识到,仅仅依靠冰箱,新飞未来的发展将遇到天花板,而当时无论海尔,还是科龙、美菱都向其他家电产品发展,其他厂家都纷纷涉足与冰箱很接近的空调。

刘炳银多次提出要上空调,甚至已经谈好了收购对象,价格也相当合适,但都外资“一票否决”了。

2001年, 刘炳银被查出患有绝症,病重的他躺在病床上,仍想着上空调项目的事,他对前来探视的接班人李根双手合十:

你们就抓紧时间行动吧,拜托了!

当年9月15日,刘炳银病逝,正好60岁。

他去世几个月后,新飞建起了空调生产线,又持续辉煌了几年,但随后同样由于外资问题,双方矛盾越来越激化,在外资进一步收购新飞股份后,李根也去职,对方派来的总经理更是将矛盾激化到无法收拾的境地,企业经营江河日下,出现严重亏损,2017年不得不停产, 2019年被康佳所收购。

这2位“砸”过产品的企业家,和张瑞敏一样,后来曾带领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其中一个原因,显然是通过看似过激的行为,发出了加强质量管理的信号,在员工中形成了良好的质量意识。

可惜的是,与其他2人不同,刘炳银最后成为悲情人物,新飞也衰落了。其他2家企业则发展成为相应行业的领军企业。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