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软文百科 > 仲恺创新驱动亟待激发内生动力(上海盈晖机械设备)

仲恺创新驱动亟待激发内生动力(上海盈晖机械设备)

2023-04-05 18:12 发布

亿纬锂能投资了亿纬集能动力电池等高端项目。图为亿纬锂能的新厂房。

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今年以来,惠州仲恺高新区的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为下一阶段释放产能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的相关评价中,仲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升到36位,取得建区以来最好的成绩。

从外部来看,排名越靠前,竞争越激烈。从内部来看,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还不够多,产业价值链还不高,土地利用效率也不高,对人才的吸引不足,可谓压力重重。接下来,仲恺如何突破这些瓶颈,走出一条创新突围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 刘光明宝

转型升级 密集布局重点项目

近日,陈江街道中南高科·仲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工地上一片繁忙,工程车进进出出,工人们正在操作机械设备打桩作业。中南高科产业集团惠州公司总经理钟新林信心满满:“现在复工进展比较顺利,估计到明年5月可以迎来第一批企业进驻,明年底企业可以进驻完毕。”

这个项目占地110亩,将投资8亿元,聚焦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链,包括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电气设备等领域,现已引进30多家相关企业。按照此前的估算,达产后年产值约为15亿元。

作为一个平台型的重点项目,中南高科·仲恺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园以产业链招商的方式集聚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以形成聚合发展的优势。仲恺高新区经济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招商方式有别于以往零敲碎打式的单个项目引进,是以平台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项目,近几年已成为仲恺招商的特色。

除了引进新项目,仲恺区内龙头企业也不断推出新的高端项目。

在惠南科技园,德赛项目的工地上塔吊云集,工人们运输着各种建筑材料,几栋大楼已经看得出雏形。今后,这里将集聚德赛西威智能驾驶产业基地等科技项目。

在亿纬集能动力电池项目工地,大量生产设备已搬入车间。该项目预计投资30亿元,主要面向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生产汽车用软包电池芯、模组和储能等产品,建成后预期实现年产值超50亿元。按照该公司的目标,将建成国内最先进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智能工厂,产品由戴姆勒等世界顶级车企采用。

博实结北斗监控车载终端项目、中电北斗·芯创谷、睿光航天广电设备产业基地项目、盈晖电子新型显示智能制造项目、中韩产业园起步区项目……围绕北斗、激光、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等产业,一大批高端项目“下饺子”一般相继上马。

据统计,2019年仲恺动工建设的工业项目有59宗,创下2010年仲恺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以来年度在建工业项目的新纪录。而根据2020年仲恺的建设计划,今年安排的正式项目有81个,总投资863.63亿元。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投资210.92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189.05亿元。

密集布局重点项目的背后,是仲恺对产业的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

仲恺高新区早在2010年体制机制改革开始,逐渐形成了“4 1”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即平板显示、LED、移动互联网、新能源和云计算。到2013年,这一体系增加了现代装备制造业,升级为“4 2”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2017年初,仲恺再次调整并确立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即打造北斗、激光、半导体、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与物联网为主导的新“4 1”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而到2019年初,仲恺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以智能终端、新型显示两大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北斗、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产业为方向的“2 1 X”现代产业体系。

沿着调整的轨迹梳理不难发现,仲恺自2010年以来的几次产业体系调整,都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围绕着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

“可以说,仲恺这些年积累了不少成果,产业基础扎实。去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49.2亿元,占全市33.9%。因此也看到每年都在进步,去年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上升到36位,这很不容易。”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惠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勇辉说。

创新企业不多 内生动力不足

尽管上升比较快,刘勇辉认为,到了这样的排名层次,再往上进一步都不容易。与此同时,仲恺还提出了创建国内一流高新区的目标。面临这种形势,仲恺的创新发展怎样提速成为一道重要课题。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其中又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创新最为活跃。2019年,仲恺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7家,同比增长12.1%。相比之下,排名长期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的苏州工业园,高企早已超过1000家。而两地的面积相差并不大,仲恺高新区辖区面积约320平方公里,苏州工业园为278平方公里。

“高新区本应培育大量科技企业,但仲恺目前的科技企业还不够多。”刘勇辉认为,一方面从现有企业中发展出来的创新企业和项目不多,另一方面研发人才不足也导致创新企业不多。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对外招商,来引进新项目和创新创业团队。

刘勇辉认为,这样会导致仲恺内生增长的动力不足,这是仲恺创新发展最大的短板。仲恺应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培育创新动能。同时,要通过提升城市品质、优化营商环境等手段来吸引高端人才。

惠州拓邦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战略总监刘天喜也持有类似的看法。该公司是深圳拓邦的子公司,从事电子智能控制器、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刘天喜认为,深圳的很多公司扩大产能需要向外寻找空间,而惠州与深圳相邻,土地空间相对广阔,这是它很大的优势。事实上,近年来很多深圳企业不仅将生产基地设在惠州,也在这里设立了研发部门,那么惠州就需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吸引并留住这些研发人才。

仲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创新基础,这与优化配套服务和营商环境形成了吸引人才的两只手,推动着仲恺创新跑出加速度。

据统计,2019年仲恺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8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有126家,实现了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当年,仲恺区财政投入7.7亿元用于科技创新,带动全社会R&D经费支出35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45%。相比之下,惠州该项指标为2.4%,广东省为2.8%。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带来了大量专利,2019年仲恺的专利授权总量达到4579件、有效发明4304件、PCT申请282件,三项指标居惠州市各县区第一。

仲恺的创新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19年,仲恺国家级孵化器增加了2家,总数达到5家。技术转移及招才引智平台促成技术项目落地126项,在线技术交易合同金额达1.3亿元。科技金融在线服务平台促成84家企业融资,金额达5.35亿元。新增恺丰农业、讯威股权投资基金,基金总数15支,总规模达27亿元。

刘勇辉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仲恺选择了一条符合实际且有效的创新之路。接下来,仲恺要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创新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创建国内一流高新区。

▶对话

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惠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勇辉:

通过内生动力培育更多科技企业

当前,仲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接下来如何寻求新的突破?有哪些瓶颈亟待破解?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专访了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惠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勇辉。

南方日报:去年,仲恺在全国高新区的排名上升了7位,到了36位。这是一个比较靠前的排名,你认为仲恺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有哪些原因?

刘勇辉:其实从近三年来看,仲恺的排名进步了17位,从53进到36,每年都在进步。主要原因是产业基础扎实,在创新驱动方面的投入大。

从产业基础来看,仲恺的电子信息产业占惠州市工业总产值约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很大的比重,而且产业链逐渐完善,迈向更高端。这些年,仲恺也积累了很多成果,随着产能的释放,进一步壮大了电子信息产业。

近几年,仲恺的研发投入保持较高水平,去年的R&D比重为5.45%(注:同年,惠州该指标为2.4%,广东省为2.8%),这也推动了企业和研发机构的科研投入。同时,仲恺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专利创造、科技金融等方面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仲恺的国际化步伐也走得比较快,通过海外孵化网络,仲恺引进了一批先进项目和人才团队,也促进了区内企业与海外的技术合作

南方日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仲恺创新发展最大的短板是什么?

刘勇辉:我们最大的短板就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作为一个高新区,应该培育很多新的科技企业,但一方面科技和研发人才不足,另一方面创新型的大企业量还不够,导致从区内新生的创新项目和企业还不是很多。现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招商引资,来形成创新项目和企业的增量,所以说,内生增长的动力不足。

当然,这有很多原因,除了科研人才和科技企业群的不足,还有科技金融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也不足。这和深圳相比差距太大了,即使是和佛山、东莞相比也有很大的距离。

另外,城市功能对产业的支撑不足,包括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只有把这些功能完善了,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南方日报:仲恺提出要创建国内一流高新区,现在已经冲到36位这样一个比较靠前的位置了,越往上难度越大。你认为仲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哪些工作是最需要做的?

刘勇辉:一流的高新区要有一流的实力,所以首先要把自己的经济实力壮大。惠州市提出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仲恺则提出要成为这一产业的核心引擎,接下来就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以培育创新动能,推动孵化育成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

当然,创新驱动发展要靠人才,而引人留人要靠良好的城市品质和营商环境。因此,仲恺应该加快提升城市品质,从环境到功能都要全面提升,打造真正宜居宜业的城市,以此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来创新创业。

这些工作很多地方都在做,仲恺必须跑得更快更稳,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创建国内一流高新区。

南方日报: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仲恺在培育高端产业方面有没有什么新动向或计划?

刘勇辉:围绕“2 1 X”现代产业体系,也就是以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北斗、激光、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为方向的产业体系,仲恺在有目的地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

在5G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仲恺也有一定的基础,有很多企业为5G做配套,比如中京的PCB、亿纬锂能和硕贝德的相关产品。接下来,仲恺也会在这些领域逐渐发力,形成一些高端产业的增长点。

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华南区总经理孔伟强:

瞄准产业前沿 寻求局部突破

对于全国高新区和产业研究,长城战略已进行了多年。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华南区总经理孔伟强认为,仲恺要创建国内一流高新区,关键还是要立足于当前的自身优势,并结合全球新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做好产业规划,要尽快实现局部的突破,以此带动整个产业体系的突围,形成多个高端增长极。

“凭空起一个产业,代价很大。”他认为,仲恺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在一些细分领域有优势。所以要立足于这些基础和优势,而不是凭空做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仲恺要瞄准产业趋势做布局。首先还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产业规划作为顶层设计,出来后要有具体的举措,要始终盯紧行业前沿。如果已经领先了,你就在引导整个行业,形成头部优势。所以还是要聚焦重点产业,把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培育独角兽企业、巨无霸。具体地讲,需要围绕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资源,这包括研发机构、人才和资本等。

同时,还要结合周边先进城市的发展态势,来调整自身的行动。比如,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会有很多政策红利,仲恺应该主动靠上去。东莞的松山湖,最初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这些年软硬件环境都做得不错,就吸引了华为等企业,当然还有一批创新项目和企业。

一方面,这些城市的发展动态和经验可以为仲恺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仲恺应与其加强竞争与合作。比如有些产业可以在深圳研发,在仲恺孵化或产业化,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孔伟强认为,创新发展要靠人才,仲恺人才不足就要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各种方式把其他城市的人才利用起来。广州和深圳的人才离惠州也不远,只要有良好的引才机制,完全可以用起来,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通过合适的机制加强合作。

他认为,仲恺应尽快实现局部突破,打造出类似深圳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优于深圳的宜居宜业环境,加上生活成本也低,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大有可为。

▶观察眼

着眼长远 优化城市配套服务

实事求是地讲,仲恺的产业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和配套服务等基础性的工作。

从近年来仲恺的产业体系来看,几次调整都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并结合了产业前沿的趋势,定位是准确的。从具体的做法来看,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还是新型研发机构群、全球孵化网络的建设,都起到了健全创新体系和聚合创新资源的积极作用。所以,从产业方向到具体的实施路径都没有问题。

但如果到实地走一趟,便会发现仲恺的诸多不足之处,首当其冲的便是城市环境和配套基础设施。即使是在仲恺中心区域,道路也不够宽,生活和商圈不够多,甚至存在相当数量的“三旧”楼房,城市品质亟待提升。如果再深入一点会发现,公办学校不够用,每到开学前夕都会出现学位紧张的现象。优质的医疗资源也不足,一些地方道路不通畅。

这些不足之处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影响到创新创业的氛围。干事创业归根结底要靠人,尤其是高端人才,而这部分人群对生活的品质要求相对要高一些。试想,如果一个地方城市面貌差、学校和医疗资源少,生活工作都不方便,如何吸引这些高端人才?

因此,仲恺近年来花了大力气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学校,增加了大量公办学位。同时,扶持私立学校的发展,建设了新的高水平医院。去年,仲恺在中心区域启动了近10平方公里的城市更新。这些措施就是要破解仲恺城市面貌差,城市功能和配套服务不足的问题。

这些方面的建设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短期很难看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从苏州工业园、东莞松山湖等地的发展来看,都是按照高标准规划,打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商环境,再辅之以准确的产业定位、政策导向和实施路径,这才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项目,从而迈入一流高新区行列。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仲恺仍需花大力气补上这些短板。

以上内容为【仲恺创新驱动亟待激发内生动力(上海盈晖机械设备)】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容和商贸通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