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软文百科 > 风险分级、分类管控,上海推进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医疗消防)

风险分级、分类管控,上海推进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医疗消防)

2023-03-03 22:00 发布

澎湃新闻记者 巩汉语

医院内都是逃生能力较弱的病患人员,而且,院内用火用电的特种医疗设备较多,以及存有大量病患所需的供氧设施和特殊药剂,存在一定的火灾风险。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呢?

2月25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消防部门了解到,上海目前正在全面推行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2022年2月25日,上海市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现场会。 本文图片均来自上海消防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这里是上海首批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示范点。

据消防部门透露,病房、手术室、药品库房以及氧气室都是各大医院容易发生火灾风险的点位。针对这些“高风险”场所,院方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消防安全管理的探索。

“按照惯例,我们医院定期都会开展各类消防逃生演练。”虹桥院区保卫科相关人员介绍,在此期间,采用的基本都是一些常规操作。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发现,这类演练很难真正地站在患者角度去实现相同的场景。他们走路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坐轮椅和卧床时辅助人员需要几个?即便演练再真实,这些问题也都无法完全能够靠此获悉答案。

为此,院方找到了专业机构,通过借助计算机模拟的方式,来反复测算,从而获得最接近于真实患者的逃生情况。

记者在其提供的一组动态演练视频中发现,这些模拟“人员”非常逼真,不仅有“卧床病人”,还有“坐着轮椅的老年人”“怀抱孩童的父母”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前来院内就医的各种人群。

除了对人员数量和类型的模拟,系统还模拟了行走的速度和疏散的距离。“一般情况下,我们正常男性的行走速度为1.25米/秒,女性为1.19米/秒。”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而患者的步行速度势必不同。因此,通过计算机模拟,其分别被设置为了0.8米/秒和0.6米/秒。

很快,模拟数据就出来了。根据反馈,院方增设了相应的地面逃生指示标识。同时,记者在医院的消防控制中心内看到,根据数据模拟的结果,安保人员就能非常有针对性地关注到几个逃生疏散的关键点位,并及时进行人员调配。

市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李伟民介绍,当前,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呈现“三大”“三多”“三难”的特征,亟需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

以上内容为【风险分级、分类管控,上海推进医疗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医疗消防)】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容和商贸通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