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软文百科 > 沉痛哀悼!追忆张兴业:与汽车的一生情缘 | 中国汽车报(轴承工艺学)

沉痛哀悼!追忆张兴业:与汽车的一生情缘 | 中国汽车报(轴承工艺学)

2023-01-05 17:18 发布

秋风簌簌,几场雨过后,今年北京的寒秋来得格外早,也让这时的离别更加悲伤。

10月10日上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原理事长张兴业患支气管肺炎去世,享年95岁。

作为第一代汽车人,张兴业不仅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发展历程,而且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回顾一生,他既经历过最初创业的艰难险阻,也沐浴到了改革开放的温暖春风,还亲眼看到了中国汽车成长与繁荣,在退休之后,年事已高的他始终心系汽车,曾在十年时间里就世界汽车产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写下了400多篇文章。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悲痛地表示:“张老作为第一代汽车人和汽车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极大的突出贡献。对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来说,张老也是奠基人之一,并且为学会的传承发挥了特殊的基础性作用。听到张老去世的消息,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他的离世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损失,我们永远怀念他。”

一句话成为了“一汽人”

1951年7月,张兴业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机械系,当时恰逢国家决定发展汽车工业,“初出茅庐”的张兴业就这样承担起了筹备新中国汽车产业的重任。“国家成立了汽车筹备组,但当时我们不知道是筹备一汽,还是筹备汽车工业,后来明白两个都要筹备,但首先是筹备一汽,郭力是(汽车工业筹备组)主任,我是队长。”张兴业曾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分享过一个故事:因为郭力的一句话,他留在了一汽,兢兢业业一干就是七年。

当时,张兴业在吉林长春负责修理厂的设计,有一次在陪同一汽建设总公司经理张哲民考察东北工业建设情况时巧遇郭力,在询问了工作情况之后,郭力对张兴业说:“不要走了,就留在这里(长春汽车厂)工作吧。”张兴业回答道:“我还在搞设计,东西还在北京呢。”郭力马上说:“那让他们把东西捎过来吧,在厂里边工作比在机关里更锻炼人。我马上通知干部处,从明天起你就在这里开工资。”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年仅26岁还没结婚的张兴业,远离老家和父母兄弟,在一汽兢兢业业地工作了7年,无怨无悔。

在那个资料和经验都极其匮乏的年代,要完成“三年建成并出车”的任务简直难于登天,但张兴业等老一辈汽车人,完全依靠自身的干劲和毅力,创造了奇迹。由于当时所有汽车方面的书籍都是俄文的,张兴业的外语主修却是英文,为此,他花了8天时间,学完了俄文语法,背下1200个单词。在谈到这段岁月时,他感慨万千:“早晨六点起来,吃不上早饭,带着两个馒头就去学校上课,八点上班,晚上下了班先到夜校学习,然后再回家吃饭。那个年轻的队伍刻苦钻研,学习气氛浓,无人例外。”正是这样一群勤奋努力、不轻易言败的年轻人,写下了中国汽车工业最初的篇章,为此后的由小变大,如今的由大变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老是一个非常热爱汽车的人,真正做到了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汽车行业,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非常开放的老同志,在负责外贸工作时曾做出了包括引进桑塔纳等巨大贡献。张老还是汽车界一位非常朴实平和的长辈,与同事和汽车界的同仁相处都没有架子,于我而言,在认识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也亦师亦友,大家都说我平易近人,其实也是继承了张老的一贯作风。”付于武说。

每天多用三个小时来学习

在许多了解张兴业的人眼中,他是一个传奇人物,既是汽车行业的老领导,又有很多人将他看成轴承工艺专家和高级经济学家。

故事要从1960年代说起,当时,张兴业担任我国汽车局技术处工艺科长,但我国却突然遭遇了轴承断供的难题,他被临危受命进行相关产品的技术攻关,但他从来没有搞过轴承工艺。怎么办?自己学!张兴业买了一本《轴承制造工艺学》,一边学习技术一边开始攻关,三年时间里解决了厂里的所有难题,生产出了合格的轴承,确保了产品的供应。不仅如此,他还练就了一个特殊本领,只要看一眼轴承号码,就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后来与苏联专家谈技术的时候,对方对此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更神奇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进出口和新技术引进等业务日渐增多,需要在南方建立一个出口基地。1986年,在“香港华盛昌机械企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我国成立了“香港华盛昌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汽”),为汽车和零部件进出口服务,张兴业出任董事长。于是张兴业又开始自学经济和商法,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单位,就开始学习记账,据他回忆,那时候每年几百个合同,都能做到心里都有数。不仅如此,他在看到一些华侨回乡赠车的需求后,还发展出了在香港买单、国内提车的捐赠业务,用美元结算。这样一来,既把车留在了国内,又赚了外汇,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与新做法。五年之内,他让这家只有19.5万美元注册资金的汽车公司总资产变成5000万港币,增值了30多倍。

“张老这一生特别愿意学习,用活到老学到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一点值得我们中国汽车人共同学习的。”付于武在回忆张兴业的时候表示。1992年至2001年间,张兴业出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然而在退休后,他还会每天都会准时到汽车工程学会,风雨无阻。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我每天上班的时间和单位的人一样多,但是下班后,我还要比别人多三个小时用来学习。”

化不开的浓浓汽车情

2013年,张兴业曾对6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过总结:“60年经历了很多艰难坎坷,走过了风雨历程,终于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圆了第一代汽车人的梦想,也圆了中国人的梦想。”

从踏入汽车行业的那一天起,张兴业就与汽车结下了一生的情缘,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政府机构,亦或者后来已经退居二线,他心中始终牵挂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从进出口业务,到家用市场,从政策制定,到技术创新,无一不在他关心和研究的范围内,为此,他在《中国汽车报》上刊登了许多文章,还接受了本报多次采访,为行业进步献计献策。

1991年,张兴业在《中国汽车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要利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和世界汽车工业调整改组提供的较好机遇,从面向国内市场转变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把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成外向型经济;1994年,国家首次制定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张兴业在《关于家用轿车选型的意见》一文中指出,进入家庭的轿车,要具备“价格合理”和“经济、实用、安全、可靠”两大要求;1995年,张兴业撰写了《加快改革步伐 加强学术交流》一文,明确“学会的工作也应深化改革,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转换运行机制,完善管理体制”的要求。除了行业本身,张兴业也时刻关心着汽车媒体的发展,在中国汽车报创刊十五周年座谈会上,他表示自己“应该属于中国汽车报热心读者群中的一员”,“每期必看”,并深情地谈道:“我们对汽车报的发展更有殷殷之情。”在1999年《中国汽车报》专用车专版问世时,他还亲自题词,写下了“望真正体现’专’的特色,做好企业、市场、用户之间的桥梁”的嘱托与希冀。

张兴业为中国汽车业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如今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视事业为生命的崇高风范将永久为我们所铭记。

附:《中国汽车报》相关报道

《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张兴业:《忆往昔“兴业”岁月稠》

《中国汽车报》1991年2月23日 第364期:《张兴业:面向国际市场 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国汽车报》1994年11月21日 第851期:《张兴业:关于家用轿车选型的意见(摘要)》

《中国汽车报》1995年1月30日 第886期:《张兴业:加快改革步伐 加强学术交流》

《中国汽车报》1999年1月18日 第1801期:张兴业为中国汽车报专用车专版创刊题词

张兴业简历

1951年7月: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机械系

1951年月-1952年11月:北京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技术员

1952年11月-1960年2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技术员、工程师、副科长

1960年2月-1973年7月:一机部汽车局科长、副处长、处长、工程师

1973年7月-1974年2月: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革委会副主任

1974年1月-1982年3月:一机部汽车局副局长

1983年3月-1987年3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副董事长、高工

1987年3月-1992年1月:香港华盛昌机械企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香港华盛昌汽车公司董事长

1992年1月-2001年9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

2001年9月-2021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文:施芸芸 编辑:齐萌 版式:赵方婷

以上内容为【沉痛哀悼!追忆张兴业:与汽车的一生情缘 | 中国汽车报(轴承工艺学)】的相关内容,更多相关内容关注容和商贸通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