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软文百科 > 未来农业研究院规划(成立一个农业研究院)

未来农业研究院规划(成立一个农业研究院)

2022-09-29 00:35 发布

无人化农机忙秋收“智慧农业”产业集群招商大会暨主题论坛召开现场赵春江院士介绍“农芯”科研成果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展示的科研成果农芯的荣誉

秋分恰至,稻香果香飘遍了浦口大地,按照老农的说法,又到了一年中的“农忙时节”,但这两年情况有点不大一样。

遥感卫星监测最佳收割时间、无人收割机智能规划工作路线、稻蔬果品在线分销、秸秆无害回收、农田施肥整治、新一轮的播种则仰仗大数据指点……智能化设备入场,“农忙”的主角悄然转变——万千农民放下了“铁疙瘩”农具,拾起手机电脑和卫星遥控器,重新练起了数字耕种的本领。

无人化农机忙秋收

“农忙”不忙的背后,少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助力。走进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公共创新平台,一群“新农人”正为掌握农业核心科技不断奋进。怀揣“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梦想,他们在产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在线化、应用便捷化等方面持续攻坚,决心以科研成果为支点,撬动中国农业的大未来。

他们的带头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农芯”)。

“黑科技”频出,他们创新力不凡

今年4月26日,“智慧农业”产业集群招商大会暨主题论坛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举办。

“智慧农业”产业集群招商大会暨主题论坛召开现场

虽是视频参会,但农芯研究院院长陈天恩的一番分享还是受到了极大关注。原因无他——国内领先的土壤养分传感器在此宣告面世!

土壤养分传感器,顾名思义,是对土壤内氮、磷、钾等元素等养分进行精准、快速监测的应用仪器。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虽然化学测定的实验方法早已有之,但如何排除空气中氮的影响,将农作物可吸收的“有效氮”快速测出,实在是难度巨大。由赵春江院士牵头,早期农芯人参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这项科研工作一干便是近十年之久。

刚刚出炉的这台土壤养分传感器,汇聚了农芯研发的尖端科技,在实际使用时,仅需要一小袋土壤样品,十秒钟之后,即能在田间地头生成土壤内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的详尽可视化报告。这对农业工作者快速了解土壤污染情况、分析适种农作物及调整制定种植计划帮助巨大。

赵春江院士介绍“农芯”科研成果

创新成果不止于此。8月24-26日,走进“2022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农芯展区,多功能ZHI保机、OnlineNIR水果品质无损检测系统、在线式单粒种子检测分选系统、“智嗅”系列光学气体传感器、畜禽健康巡检机器人等黑科技琳琅满目,相关产品涵盖园艺、果蔬种植、畜禽养殖、稻麦繁育等多个农业领域,应用试点遍布北京、天津、辽宁、山西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

体型不大的“黑科技”,是迈向未来智慧农业的“大手笔”。陈天恩介绍,这些“不起眼”的设备将种养殖全程数据化,系统根据各项指标智能应对,精准做出施肥、洒水、收割等指令。未来农场里,传感器和农业数据系统将取代大部分人工,种植户们事半功倍,轻轻松松即可喜迎大丰收。

攻坚克难,立志掌握核心科技

如何有效判断水果成熟度?收获的水果怎样科学分类?

长期以来,我国果蔬种植业忽略产后商品化处理流程,大部分水果以原始状态上市,不分等级,极大地影响了果农收入。而现有的水果分选技术大多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不说,其分选模型也不完全适应我国情况。如何让中国的好水果卖出好价钱,农芯人为此铆足了劲。

经过持之以恒的研究和技术攻关,一条水果智能分选线终于顺利问世。相关负责人介绍到,该套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以先进的机器视觉技术、电子精密称重、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为基础,融合了计算机图像实时处理、信号处理、光谱分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知识,在确保技术先进性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成本,为国内市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成套检测系统。

同样面临国外垄断的还有农业育种技术。长期以来,近七成优质种苗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中国人想要大面积种植,还得看外国人脸色。为了实现总书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农芯开始了自己的努力。

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展示的科研成果

和以往不同,赵春江院士团队没有培植具体的种苗,而是根据我国科研育种团队的需要,开发了国内首个商业化运营的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云服务平台——“金种子育种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集成多种表型观测设备、分子检测系统和田间精量播种收获机械,通过作物多组学大数据应用推动传统经验育种向智能设计育种的逐渐转型升级。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往的育种需要大量样本繁殖,杂交组合动辄达到上万个,效率低下。借助平台,育种科研人员可以实时搜集样本数据,组建育种大数据库,快速锁定优良品种,育种进度大大提高。

优秀的产品值得使用者以“好评”投票。推出短短几年,平台就收获了隆平高科、垦丰种业等行业头部企业的认可,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国产代替进口”在我国育种企业内盛行,进口软件如今早已风光不再。

使命在肩,创新仍是未来关键词

谈到未来的发展,农芯将创新放在了第一位。

“创新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陈天恩说,围绕国民经济重大关切领域,农芯仍将持续开展农业科技的创新和研发工作。特别是针对提高农业育种效率、优化农产品质量监测水平、提升农业无人化耕作能力等命题,农芯将开发更加适用、更加先进的耕作装备,进一步提升整个行业的数字化支撑能力和水平。

创新的发力少不了背后的支撑。陈天恩表示,依托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这一平台,农芯获得了政策、项目等多项支持,顺利筹建了赵春江院士唯一院士工作站,并组织起一支超50人的研发团队。如今,走进与农创中心共建的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造芯人”科研攻关,孜孜不倦,接力烧旺智慧农业的火种。不到三年时间,农芯申请知识产权超10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并于2021年正式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农芯的荣誉

天高地阔,有创新,农业才有更大的未来。怀揣技术与梦想,今年以来,农芯在4000多亩的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基地里起笔作画,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纵横叠加,在田间地头拉起一张数字大网。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农芯将一如既往地保持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创新势头,全力打造国产农业科技“样板间”,冲刺建设中国农业的美好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霖晨 吕泽宇 陆康岳(实习)

通讯员 叶长文 卢钦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

推荐问答